返回上一级

全球港航学者齐聚BNBU,共话绿色与数字化未来

发布日期: 2025-11-25 打印

2025年11月21日至23日,第五届港航经济系统工程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交通与供应链韧性与数字化会议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成功举办。来自全球百余位港航经济学者、供应链与交通系统研究者齐聚校园,围绕“全球贸易新政策对航运和港口的影响”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大会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港航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北师港浸大以及大连海事大学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聚焦全球贸易格局变动下的港航经济发展、供应链韧性构建与数字化转型等关键议题。

专家学者齐聚 共绘港航新蓝图

如何推动港航业数字化转型?怎样应对绿色能源革命?11月22日,随着大会正式开幕,来自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绘制港航新蓝图探路破局。

对此,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在全球贸易政策持续演变的背景下,本次会议的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鼓励学者们充分利用汇聚于此的多元专业力量,共同突破创新与合作的边界,推动港航与供应链产业的韧性建设与数字化转型。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晓光教授则表示,当前港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他呼吁学者们勇攀科研高峰,加强跨界合作,助力中国从港航大国迈向港航强国。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港航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海事大学匡海波教授强调,人工智能与绿色能源正引发港航物流领域的“历史性变革”。他提出,学者们须深入行业一线,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以系统工程思维引领行业未来。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港航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港浸大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吴盖宇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旨在共同剖析全球贸易新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探索港口功能升级与航运服务创新的可行路径。他期待与会者共同为构建开放、融合与韧性的全球港航生态系统贡献智慧。

多维透视:风险、能源与政策

会议上,从人工智能到低空经济,从能源系统优化到全球贸易政策,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港航系统性等问题展开分享和讨论。

其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汪寿阳探讨了AI时代下面临的六大系统风险,并展望风险管理的新路径。

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孟强从eVTOL与无人机技术切入,探讨低空经济在港口与海运场景中的应用前景。

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控制与神经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马锴提出“感知—传输—控制”一体化的大型港口能源系统设计方案,为建设绿色港口提供框架。

大连海事大学杰出讲座教授Hercules Haralambides梳理了近年来保护主义政策的系统影响,指出其并未逆转全球化,而是重塑了全球供应链与港口投资结构。

根特大学海运研究所北海港讲席教授Theo Notteboom聚焦欧洲港口系统转型,探讨地缘政治与能源危机带来的区域化挑战。

聚焦:绿色、智能与区域协同

除知名学者带来的最新洞见外,大会还聚焦政策与供应链韧性、绿色转型与海事安全、数字化与智能系统等领域,涵盖极地航运、跨境电商物流、黑碳排放、绿色数字航运通道建设、自主船舶运营等前沿议题。

来自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还就“可持续发展与碳减排”“港口管理与优化”“机器学习方法的应用”和“供应链韧性”四个方面展开交流,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现场讨论热烈。

此外,在圆桌讨论环节,北师港浸大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吴盖宇与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港航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贾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及大湾区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缉宪、Red Leaf Capita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一翔等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全球贸易与供应链韧性”进行跨界对话,从技术、政策与国际合作等多角度提出前瞻见解。

左起:汤绍龙教授(主持人)、吴盖宇教授、贾鹏教授、王缉宪博士、李一翔先生

11月23日中午,大会圆满落幕。北师港浸大工商管理学院刘鲁川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不仅集中展示了港航系统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也凸显出在全球贸易与技术革命双重浪潮中,跨学科协作与国际对话的重要性。这场在BNBU开启的思想碰撞,将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智慧与动能。

本次大会由北师港浸大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智能供应链中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与大连海事大学综合交通运输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辽宁省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协办。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董启玥 陈晓虹 宋可嘉

图片 | 工商管理学院

编辑 | 陈晓虹

最后更新:2025-11-25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第一篇